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些金字招牌是宣城“生态立市”的丰硕成果,也是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的精彩注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宣城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创建统揽环境保护工作,阔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守“生态立市” 保卫绿水青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仙李白的赞美足见宣城自然风光之秀丽。作为安徽省首个生态市,宣城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8%,有扬子鳄、清凉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5个国家森林公园。
环境底子厚,是优势,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宣城地处皖苏浙三省交汇区域,是新安江、太湖、长江等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长三角区域向中西部地区过渡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意义对安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守住绿水青山,宣城坚守“生态立市”,坚决向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亮剑。
在宣城泾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砂石资源私盗乱采、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砂石资源的无序开采,导致河床下切,河势改变,对青弋江、徽水河等河流两岸水利设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威胁。
为切实保护县域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2018年10月24日以来,泾县掀起了一场非法采砂、超限超载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我们一处一处查,一遍一遍看,可以说是全覆盖、无死角。”泾县副县长、公安局长冯晓尧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目前河岸两侧正在安装监控探头,不久之后就可以实现监控全覆盖。
截至去年12月10日,泾县全县共查处非法采砂行为17起,查扣非法采砂运输车辆37台,查扣挖掘机7台,清理非法采砂点33处,清理砂石3600多立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淘汰落后产能 拓展发展空间
琉璃瓦生产企业作为宣城市广德县的传统产业,过去曾为该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存在着布局分散、能耗高、环保设施落后等问题。2016年,此问题被安徽省环保督察组列入督查范围。
为此,广德县委县政府下铁心、出重拳,将琉璃瓦企业整治作为重点环境问题予以推进。
“虽然整治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坚决不搞‘一刀切’,县里组织了专家对各个琉璃瓦生产企业进行把脉问诊,该关闭的关闭,该整改的整改。”广德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县38家琉璃瓦企业,已关闭24家。对整改提升的14家,已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验收。
广德县的琉璃瓦行业集中整治行动,只是宣城市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1年至今,宣城全市已累计淘汰关闭小造纸、小化工、小砖瓦、小煤矿等小企业247户。
“宁可损失一点GDP,也绝不能破坏我们的绿水青山。”宣城市主要负责人说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宣城发展的基础,要牢牢守住这个底线。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宣城现在走不通也走不起。
加强创新驱动 促进转型升级
事实上,宣城市对“散乱污”企业的大洗牌不仅没有让产业走下坡路,反而激活了当地产业的全面升级。对绿水青山的追求已成为宣城发展的“压力阀”,倒逼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我们在招商时,就将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宣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旗会说,近几年,宣城不断提高招商门槛,拒绝引进各类污染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博瑞特、益佳通、司尔特等战新企业纷纷入驻宣城。
广德亚太汽车智能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例。该公司为专业生产研发各类轻、微型汽车制动系统的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大众、通用等国际采购平台。公司于2014年3月签约落户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是目前宣城地区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项目共分三期,目前一期项目已投产。2018年上半年,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64万元。
广德亚太等一批战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集中进驻,推动了宣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使“宣城制作”向“宣城智造”转变。
今年前11个月,宣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各增长20.2%和20.9%,分别居全省第6位和第4位。工业投资增长49.6%,高于全省3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另外,宣城还成功跻身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全国前百强,居全国第88位、安徽第6位,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26个城市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