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传真  → 时事传真
安徽合肥高新区: 三十而立 创新不止
浏览次数:3315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0日  【字号
三十年前,这里是一片农田和水塘;三十年后,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遍布着上市公司、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和“基金丛林”,成为安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并以“中国声谷·量子中心”闻名全国。 
2021年是合肥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
三十年来,这片创新热土始终秉持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催生出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并自主培育出合肥二分之一、全省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集聚了三万多家科技型企业,成为了安徽省科教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形成了“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长河,走进合肥高新区三十年的创新图卷。 

高举创新大旗 
当科创名城建设的“排头兵”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试办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1988年,合肥科技工业园批准建立,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合肥科技工业园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成为全省第一个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发展特区”。 
 合肥高新区从诞生就锚定了科技创新的航向,一方面搭建各类科创孵化平台,出台配套主持政策,一方面积极与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对接,吸引科技成果进区孵化。1992年,由中国科大、合肥高新区等联手建设的合肥高科技广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会员制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科技产品和信息的集散地。后来,刘庆峰等一批批年轻的创业者走进高新区,创建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等知名企业。 
 2004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合肥科学城”的构想,并将高新区作为实施主体,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此后,合肥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跑进了“快车道”,各类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到2015年,合肥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八,成功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时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合肥高新区自2016年起,提出建设“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启动建设,合肥高新区成为核心承载区。2018年,中国科大高新园区正式开工。同年4月,合肥高新区被科技部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9月,该区出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合肥高新区累计建设中国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安大绿研院、武大创新院等37个新型研发机构和新型创新组织,累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约2000项。截至2020年底,该区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37个,国家级平台82个,位居全国高新区第3位。园区还拥有上百家“深科技”企业,研究中科院发布的“卡脖子”清单中关键核心技术262项。 
 在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合肥高新区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量子科技领域,墨子号实验卫星、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关键研发环节在高新区完成,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与合成、声纹检测等领域连续15年全球第一,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化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全国实现首例医学应用,华米科技则成功研制全球首款融合人工智能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芯片;集成电路领域,中电科38所成功研制单核运算性能最强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2号”,芯碁微装在直写光刻设备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产业化的光刻机制造商……众多“卡脖子”技术在高新区实现突破,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020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安徽省创新馆时,展厅内59%的参展企业、73%的创新产品来自合肥高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的积极进展表示肯定,并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继续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助力合肥建设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 

“亩均效益”全省第一 
当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三十年前,合肥高新区刚刚诞生的时候,只有大蜀山东边的2.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1992年,高新区在一个月内完成了起步区400多户农民、5万多平方米的农舍拆迁,三个月内实现“五通一平”,刷新了合肥市政工程建设史上的“合肥速度”。从此以后,合肥高新区践行“亩均产出为王”的效益理念,踏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万燕电子、美菱空调器、合肥三洋洗衣机、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等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较大的项目入驻高新区。到1995年,高新区企业已达395家,基本形成高新产业体系。 
 在2004国家第一次经济普查中,高新区企业达到886家,很多都属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改变了合肥原本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快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让合肥的科教资源化为高科技产业优势。 
 2004年,随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正式开工,大蜀山以西成为高新人“二次创业”的主战场。2005年,高新区与肥西县合作开发柏堰科技园,2007年,与蜀山区合作开发南岗科技园,开始基本奠定了128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格局。 
 2005年之后,省市提出“工业强省”和“工业立市”战略,合肥高新区也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了“产业第一”发展理念,把发展战新产业、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强作为主战略,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集聚。 
 2007年,格力、大陆轮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园区。随后,中建材、晶澳、3M、NSK、长安汽车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支撑起家电、汽车等园区主导产业,并形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在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下,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只有117亿元,2009年突破400亿,2010年突破600亿,2011年突破1000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高新区。 
 得益于“亩均产出为王”的效益理念,合肥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居全国高新区第五位、安徽省首位。以2020年为例,园区用全市1.1%的土地,实现全市11%的GDP和16.6%的财政收入,园区10年期亩均投资为573万元/亩,亩均税收224万元/亩,分别是省控线的1.5倍和5.5倍。 
 目前,高新区高质量企业丰富。截至2020年底,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3万家,其中国家高企1500家、自主培育上市企业28家,约占全市一半、全省五分之一。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全市数量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 
 通过强化双创培育和优化营商环境,高新区近年来市场主体也实现倍增。截至2020年底,园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4万家,其中企业主体4.5万家,较2018年翻一番,未来三年计划再翻一番。2020年,园区净增从业人员8.9万人,其中市外来区就业人员28138人、留学归国1491人、高校毕业来区39841人,高新区成为拉动合肥市人口净流入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每年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三所双一流高校电子信息专业40%的毕业生近1.4万人,都选择来到合肥高新区工作生活。 
“十四五”开局之年,高新区再次“扩区”,随着蜀山区江淮运河以南51平方公里交由合肥高新区托管,合肥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达179平方公里。未来,高新区还将继续坚持以“亩均产出为王”的发展理念,打造“未来科技城”,为安徽“亩均效益论英雄”改革继续提供示范引领,从而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 
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春华秋实。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合肥高新区,不仅在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也在社会发展环境和治理、城市建设和功能优化等领域结出硕果。 
 教育方面,高新区实施名校战略,引进合肥六中、中国科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梦园小学、桂花园学校、创新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在全省率先实行教师高级职称改革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获批全省首批教师管理“三权”改革试点。医疗健康方面,形成了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等三甲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15分钟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初具雏形。交通方面,方兴大道以东区域“六横七纵”主要路网全部建成…… 三十年来,合肥高新区先后获批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园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等20多项“国字号”品牌,并成为科技部批复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级集聚区。身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最大区块,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已经连续七年位居前十。 
三十而立,前程更加远大。而要取得持续长久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本大计。 合肥高新区很早就致力于生态园区建设和绿色发展。2014年,高新区获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在2019年国家三部委复查中获得“全国四优”之一。随后,合肥高新区又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编制绿色发展规划,做优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力争率先获批“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为了保护园区生态,提高环境质量,合肥高新区构建了“自动监测、在线监测、人工监测”多位一体的全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PM10和PM2.5平均浓度均值实现六年“双下降”,三条市考断面水质从劣Ⅴ类提升为Ⅲ类和Ⅳ类,王咀湖及柏堰湖生态治理、小西河改造和景观走廊工程也都陆续完成。 
 为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合肥高新区近年来抢先集聚“减碳”产业。作为全国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高新区持续推动光伏新能源产业向节能、储能及可变能等方向进行产业链拓展延伸,并加快聚变能、氢能研发项目成果转化和引进,还与中国环科院成立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筹划建设“碳监测、碳捕捉、碳减排”细分产业集群。 
 栉风沐雨三十载,创新发展谱新篇。
 三十年来,合肥高新区将“承担国家使命、落实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竞争”作为目标责任,探索出一条“企业培育—产业促进—区域崛起”的“三螺旋”内生发展路径,让科技与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创新融合发展,开花结果。 
 高新区三十年的辉煌成就,是安徽省、合肥市创新跨越发展的缩影。站在“十四五”的历史新起点上,合肥高新区将继续突出科创特色,聚焦未来科技,发挥生态优势,奋力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实现“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为合肥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和“科技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项磊 中国改革报报记者 华铭)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13516438342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