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港朱家桥无人智能堆场,长江岸边一座座堆垛吊机,正忙着将一件件集装箱从港口的货轮移到堆场内的大货车上,从“拾起到放下”全程不过两分钟。
如今,操纵眼前这些“大家伙”,已经不再需要登上数十米高的吊机顶端,2名工作人员在智慧码头控制中心进行远程操作,可以最多对8台吊机进行同时操控。
自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设立以来,芜湖港通关进出口货物数量稳中有升,年吞吐量连续突破100万标箱,今年前8个月达94.5万标箱、增长13.15%。
谈到芜湖港近三年来的变化,片区内不少企业家都用一个词来形容——“高效”。
“现在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最快只要一天。”安徽艾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冰介绍,目前公司在片区综保区内主营保税物流业务,设有2500平方米恒温恒湿专用仓库,可存放咖啡生豆3000吨,“在中国食品市场,咖啡是热门赛道,我们公司主要负责打通国外生豆供应商和国内咖啡烘焙厂的连接,实现采收季的备货储存和国内市场的完税供货。”
近年来,芜湖片区依托制度创新,在芜湖港探索“联动接卸”“无感通关”“共舱管理”“抵港直装”等新模式,更是大大减轻企业物流成本。“实行无感通关后,进出片区车辆只需要经过一次安检,片区用最少手续、最少干预的精准监管,将为企业提供的便利落到实处。”张冰说。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芜湖市重点打造的首位产业,如今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汽车行业龙头,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带来的红利下,从芜湖港“扬帆起航”。
2021年,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解决内地一体化通关货物和洋山港之间无法通过水路直接运输的问题,芜湖海关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内创新采用“江海一港通”“联动接卸”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芜湖港视同上海洋山港的内河延伸,出口货物在芜湖港进行一次报关,有效降低了境内物流成本。”安徽芜湖海关监控科科长先裕飞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联动接卸”模式在2022年共监管122票进出口业务,货值超2亿元,“与传统水运模式相比,‘联动接卸’模式下,同样航段物流时间至少缩短3天以上,每标箱能节省成本约500元,安徽作为内陆省份也能享受沿海出口的便捷。”
自2020年设立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紧扣“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职责使命,在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服务外向型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以“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为代表的的7项创新成果被确认为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对标先发地区,从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探索集成创新,持续赋能主导产业发展。聚焦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机器人、航空等片区主导业,深入开展全产业链制度创新,助力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