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传真  → 时事传真
淮北:传统产业迸活力 新兴产业“强筋骨”
浏览次数:19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5日  【字号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好转型发展之路?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淮北市把发展目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坚持双轮驱动,力促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截至2024年底,淮北市非煤产业产值占比59.7%、煤炭产业产值占比40.3%,非煤超过煤炭,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1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淮北高新区的安徽国轩象铝科技有限公司箱体焊接总成车间,眼前一派繁忙景象:经过智能焊接、自动喷涂、精密检测等一道道工序,一个个动力电池轻量化箱体“走”下生产线,即将发往吉利、奇瑞、上汽、长安等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   
“我们通过与国轩控股集团合作,建成皖北首家新能源动力电池轻量化箱体制造基地。”国轩象铝公司董事长张宏说,目前,企业订单饱满、产销两旺,去年实现营收17.4亿元。   
银邦(安徽)新能源材料科技公司是淮北高新区从江苏无锡招引的新材料企业。2024年,随着年产35万吨新能源用再生低碳铝热传输材料产能释放,该公司完成产值14.02亿元。   
去年3月,通过产业链招商,安徽嘉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淮北市烈山区。嘉和公司制造部经理赵建旺告诉记者,铝热传输材料是企业的主要原料,而邻近的银邦新能源可满足供应,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近年来,淮北市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有限聚集、久久为功,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该市形成从上游电池正负极材料,到中游专用车制造,再到下游售后服务、回收再生的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该市形成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和精细化工材料、新型建材三大产业集群,集聚规上企业超200家、年产值逾400亿元。新能源产业,该市集聚规上企业44家,去年完成产值119.24亿元。绿色食品产业,该市形成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饮料制品、生物科技制品等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淮北市科学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培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沃土。   
在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建园初期仅有临涣选煤厂、临涣焦化、中利发电等几家煤电企业。近年来,园区通过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实现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新突破。   
去年2月28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制乙醇项目在碳鑫科技全流程一次开车成功,产出“第一桶”优质乙醇。   
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乙醇车间主任李树品告诉记者,碳鑫科技正加大与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加快推动技术改造,做大做强“煤化工延链”文章,实现由乙醇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来自江苏泰州,主要生产乙酸甲酯、甲醛等化工产品。   
“企业生产的胶黏剂纯度99.99%,达到行业领先的电子级标准,可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产品远销欧美。”安徽瑞柏总经理王辉说,2024年,企业实现产值21.17亿元,增长57.71%。   
“安徽瑞柏之所以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跟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分不开。”王辉告诉记者,临涣化工园区有较好的配套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当地政府做事实在,凡是承诺的事情,就必然会落实,企业发展更加稳健,未来更可期。   
记者从淮北市工信局了解到,淮北市引导支持华孚时尚、合众机械、曦强乳业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设备投资,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全市已有447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近三年,淮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8.05%、5.8%,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150个,打造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个。发挥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省级战新基地作用,壮大重点产业集群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在近日召开的淮北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淮北市市长蒋曦说。   
2025年,按照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淮北市锚定目标不动摇,真抓实干显担当,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发起了“大有可为、更大作为”的转型突围新攻势。   

短评   
近年来,淮北市以积极上进对冲经济下行,以改革创新引领跨越赶超。对标省委“三个往前赶”要求,自觉将各项工作放到全国、全省、长三角发展大局中去审视、去定位,敢于跟好的比、与快的赛、同强的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放大优势,加快构建含金量更高、含“新”量更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吴永生)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0551-65693435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