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持续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探索创新,一张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的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网正越织越密、越筑越牢。 滁州市以机制创新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针对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临灾叫应体系,明确“谁来叫、怎么叫、叫应谁”。全市1.77万余个应急广播终端直达村居,还配备铜锣等传统工具,确保预警信息“叫得响、应得快”。
围绕区域联动协作,我市各区域之间,以及与省内外邻近城市,就森林防火、上下游防汛、应急救援等防灾减灾救灾事项签订相关协议。同时,建立常态化工作复盘机制,形成“处置-复盘-整改-提升”的闭环,持续补短板、强能力。
全市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2731人灾害信息员队伍,实现AB角全覆盖,并通过“培训+演练”双轮驱动模式锤炼实战能力。同时,科技为防灾减灾装上“智慧之眼”。依托滁州水文水资源系统,我市构建起覆盖全市水库、湖泊、河道及闸站水位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当监测到超警戒水位、异常涨水等风险时,可完成预警信息靶向推送。利用铁塔公司大数据、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构建空天地立体化区域综合防灾感知网,提升灾害预警救援能力。全市共建成148个智能监测点,覆盖90%重点林区,构建全天候森林防火监控网。
物资保障方面,滁州市构建“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家庭储备”的“四位一体”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采取“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模式,明光、定远等县区建成标准化储备库,南谯区、凤阳县按照“就近储备、快速调拨”原则,在灾害高风险乡镇设立救灾物资前置储备点。与邮政物流企业签订应急运输协议,确保救灾物资高效安全运输。持续加大活断层探测、房屋加固、地灾治理等工程投入,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
各级各部门探索建立扎实高效的防灾减灾新路径。在1347支防汛应急队伍基础上,依托地方水利企业组建了28支专业性强、设备精良的防汛抢险机动队,成为关键时刻的“尖刀”力量。在森林防火演练中,创新引入“华为云”通用视频会议系统,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了“市-县-镇”三级指挥一张网协同演练。天长市整合乡镇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职责,建立专业消防站,实现“平时防灾、战时救灾”;明光市政府为每个乡镇配备2台消防车,以转业士官为骨干组建6到8人的兼职队伍,承担起乡镇综合应急任务;全椒县推广“四个一”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模式;南谯区深挖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价值,其先进经验获国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