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动态  → 娱乐动态
舞台剧《海底两万里》实现跨文化戏剧合作创新 中法艺术家用“黑光魔法”复活海底奇观
浏览次数:82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1日  【字号
    六名演员在全黑舞台上化身“光影魔术师”,没有LED屏幕、没有电脑灯,仅凭“黑光剧”技术与手工戏偶,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巨著《海底两万里》搬上了戏剧舞台。由中央戏剧学院、香港艺术节和抱风屿Tempest Projects联合主办的中法共创舞台剧《海底两万里》近日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该剧作为北京市文联支持的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精品创作项目,成为一次跨文化戏剧合作与创新的典范。
   “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是70后、80后的科幻启蒙作品,如何呈现这部印刻在几代人心中的名作,尤其是将大家脑海里丰富的海洋世界搬上舞台,需要极大的创造力。”制作人翁世卉表示,该剧特邀法兰西喜剧院导演、演员克里斯蒂安·埃克来华驻地创作,将世界级戏剧理念与东方艺术审美深度结合。
   法国艺术家来到中国,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能不能在舞台上拥有完整六个礼拜的排练时间?”因为黑光剧不同于常规话剧演出,对偶戏的表演与灯光配合要求精度极高,演员们必须穿着黑色魔术衣,在全黑的舞台上熟悉自己的站位和动作,差之毫厘都会让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出品方之一中央戏剧学院在昌平校区提供了剧场场地以供排练,香港艺术节委约让这部艺贯中西的作品得以在香港全球首演,使这次“奢侈”的创作成为可能。
   走进剧场,观众首先会经历一分钟的黑暗——这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感官重置。当灯光渐起,六名演员同时驾驭人类角色与数十个海洋生物戏偶,在纯黑幕布间构建出令人屏息的海底奇观。“以为看到了剧场版裸眼3D投影!”现场大小观众的一阵阵惊叹让制作团队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如何让凡尔纳的科幻经典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海底两万里》中方导演查文渊表示,“我们以‘寻找文化共鸣点’为锚点,在审美维度实现法式想象力与中国传统留白美学的对话。”法国导演以丰沛的意象构建戏剧空间,而中方团队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延伸想象,这种“丰沛与空灵”的碰撞,恰似中国水墨画与印象派绘画的跨时空对话。
   尼摩船长的塑造被专家誉为“跨文化角色嫁接的典范”。查文渊表示,“船长身上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原型,其隐逸、孤独与使命感,与老庄哲学形成精神共振。”而通过俚语、歇后语等语言创新,让角色“长”在中国演员身上,这种基于人物精神内核的再诠释,打破了文化转译的表层化困境。
   创作团队还将《山海经》龙形图鉴融入“蛇鱼”偶设计,既保留东方神话的神秘感,又通过舞龙技艺强化表演张力。这种“法国想象+中国技艺”的模式,构建出独特的审美体系。
   “中国偶戏长期被困在‘儿童剧’标签里,我们需要构建现代叙事体系。”《海底两万里》制作人李东强调“偶作为核心角色”的创作理念。李东认为,中国偶剧仍面临认知局限,成本与创作体系限制了其发展。庆幸的是,中央戏剧学院、市文联等专业机构开始理解并支持此类创作,这为突破困境提供了可能。(王润)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13516438342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