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动态  → 娱乐动态
央视热播剧《利剑·玫瑰》聚焦打拐民警工作日常
浏览次数:66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字号
      “拐卖”“人贩子”,这是两个仅看字面就会刺痛人神经的词。若创作唯流量取向,靠一味猎奇或贩卖苦难,想必不缺热度。面对自带痛点的打拐题材,创作的本分是什么,关系着剧的社会效益。
      电视剧《利剑·玫瑰》正在央视八套与腾讯视频热播。创作初,主创团队走访几十位一线打拐民警,查阅大量文字资料,也从受害者往昔采访中摸索创作的为与不为。导演李晋瑞说,保证细节有据可查是必须的,更关键的,“如何能不着痕迹地表达受害家庭的情感,如何保护曾经的受害者回归正常生活”,这是打拐民警面对最多的问题,也是创作者的重要思量。
      最终呈现的故事,剧本从现实中来,但案例并不照搬复刻某个原型,以融合提炼避免“对号入座”;拐卖少女、盗抢婴儿、跨国拐卖等犯罪手法均有着墨,但多样化取材论类不论量,更重警示而非展示;剧作对打拐民警的群像塑造、受害家庭的伤痛描摹、犯罪背后的人性深渊等,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也有意象化侧写的克制,在烈度与温度间求取平衡。
      开播以来,无论是“致敬打拐警察”“宝贝回家”等观众热评、弹幕热词,还是由剧情延伸出的防拐常识新媒体活动,抑或网友自发地在剧集话题下转发寻亲启示等,观众反馈、社会反响都佐证着——《利剑·玫瑰》犹如一堂荧屏“防拐公开课”,关于“拐卖何来”“打拐何难”“防拐何重”,它逐渐在观众层面对齐认知。
      拍“利剑”出鞘,也警示平静之下有暗流 《利剑·玫瑰》以“主线案+单元案”双线交织推进。女主人公邓妍早在童年时期就背负了好友林然被拐的沉重阴影。如果说,寻找然然、弥补遗憾,是促使她报考警校的决心,那么随着漫长的打拐工作展开,从“找一人”到“守护一方平安”,人物心头之殇渐渐沉淀为打拐的不竭动力。电视剧跟随邓妍的成长,一步步揭开林然被拐的秘密;也用高密度叙事,从女大学生被拐、婴儿失踪、晓光回归等一连串案件里,直击一众打拐民警为拯救破碎家庭所做的不懈努力。
      既保持独立案件的紧张感,又有主线串联,逐步揭露陈年旧案的真相、揭开庞大拐卖网络的黑幕——剧作双线并行拍“硬核打拐”、“利剑”出鞘,以悬念为收视热度续航是一方面,展现随时代进步的技侦手段、打拐机制是另一层面。剧中故事设定在2009年。彼时,没有大数据,没有高清摄像头等技术加持,打拐工作困难重重。随着“天眼”网络建成、健全,随着DNA数据库联网,随着Y染色体比对技术成熟……我们似乎离“天下无拐”又近了一步。
      但打拐又并非单纯的“法”与“非法”之战,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付诸努力的斗争。《利剑·玫瑰》也不局限拍警匪两面。它勇敢又克制地直面受害家庭,用或正面、或隐形的痛来警示,暗流可能就在身边。社会的共识是,真正的“天下无拐”,有机制体制护航,有公安利剑出击,还离不开全民法治意识提升。
      正因此,剧集拍恶性的拐卖案,创作起笔常是大量生活化场景。“阿姨,我回家怕黑,你能送送我吗?”孩童的请求,如何忍心拒接?“你好,能帮忙买下卫生巾吗?”男子替电话那头的女友前来求助,能应允吗?有人当街病发,身为医者,伸出援手的同时,还要注意什么?工作难得,天赐良机和天降陷阱,到底怎么分?主创们意图很明朗,防拐重在日常,每个看似普通的瞬间,或许都有隐藏的骗局,需要荧屏前的你我,从此刻起多分警觉、多层防拐意识。
      看见恶的深渊,更照见人性之暖 作为与民生安全息息相关的题材,打拐防拐具有丰富的社会话题、人性议题的延展空间。《利剑·玫瑰》的一大亮点在于,它从案件侦破的表面,深入人性幽微处:凝视恶的深渊,反思“拐卖何来”;探讨社会问题,从一些陈规、积习里看“打拐何难”;但更照见平凡之处人性之暖,让一部涉案剧在撬动共情时也点燃希望。
      作恶多端的“红姨”终于落网,她的老宅暗格里,一堆小孩的衣物触目惊心。民警们一边依证据线索寻人、解救人,一边也陷入深思,她经年累月拐卖孩子的背后,有着怎样扭曲的心理驱使。一张独缺一员的“全家福”解密:一个原生家庭里不被重视的孩子,打小埋下仇恨的种子,在漫长岁月里,她内心的欲望、仇恨,对亲情的悲观、对幸福的嫉妒,推搡着她直坠深渊。
      奶奶街边出手救人,一岁多的“小洋芋”当街被抱走。让人稍感安心的是,因行动迅速,孩子下落很快有了眉目。但坏消息同步,想单枪匹马搭救孩子的律师被村民砸了,甚至打拐办民警亲自上门,也遭遇村民堵截。拐卖为什么发生、打拐难在何处,在“小洋芋”的解救过程中层层剥开:相对闭塞的山区村庄,村民集体强烈的宗族意识与相对淡漠的法治观念,成了防拐打拐工作中的绊脚石。“很多人不那么了解法律,甚至不想了解法律,面对打拐,这部分人容易产生‘平庸之怒’。”李晋瑞说,剧作想探讨些社会民情、聊聊人心,就是希望能弥合认知差。
      剧集诚实地展现艰辛,也真心实意地记录温暖。警方不分昼夜搜救,护林员协助打拐小队深入山野寻踪,只为给被拐家庭带来重聚的微光。孙晓光一岁多就被假保姆偷走,十年杳无音信。是自身生活窘困的齐叔从垃圾桶里救出被人贩子丢弃的孩子,又灌注心血抚养长大,也是这位拾荒的老人,在看到“全国性DNA信息库”建立的消息后,走山路、坐长途车,一路颠簸,只为找到公安局替娃寻亲。剧中更有一间团圆小馆贯穿始终,那里是与林然儿时记忆相连的地方,也是几位“自身淋过雨,想为他人打伞”的普通人,自发互助寻亲的家。
      这些共寻团圆的画面,总能引发“泪目”与“好人一生平安”的弹幕涌起。能让人追得过瘾、看得心头发紧,还能触动心弦、予人希望,一部涉案剧的人文关怀即在于此。(文汇报记者 王彦)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13516438342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