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杀死人类最多的动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你可能会猜:鲨鱼?狮子?毒蛇?鳄鱼?
都不是,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真正的头号杀手,是你我都见过、拍过的小东西——蚊子。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蚊子每年通过传播疾病,间接导致70多万人死亡。
小小蚊子,杀伤力竟如此之大。
今年夏天,蚊子成了不少居民操心的大事。清理瓶瓶罐罐的积水,打扫犄角旮旯的卫生死角,精准喷洒药物……许多地方都在下大力气创建“无蚊场所”。这场灭蚊行动,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良好的环境,是健康最坚实的根基。把环境治理好,是健康中国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
健康环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日常。清晨能否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的水是否洁净安全?农产品农药残留是否达标?这些寻常的关切,承载着群众最现实的健康诉求。这些年来,各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正是送给公众最好的礼物。可以说,健康中国建设,环境好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正让健康环境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近段时间,多地的天气都呈现出两个关键词,一是“干旱”,二是“暴雨”。两种迥异的状态,恰恰指向同一现象:极端天气。它本身就对公众健康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中暑、溺水、传染病风险都在增加。不仅如此,它给蚊子等病媒生物创造了绝佳的温床——气温升高、积水增多,蚊子就繁殖得更快、活动范围更广。疾控部门早已发出警示,夏季蚊虫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上升。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显然不够用了。蚊子问题虽小,但它提醒我们:要守护好14亿多人的健康,必须把环境、气候和健康看成一个整体,打好协同战。
打好这场协同战,首先需要各方拧成一股绳。环境好不好,健康有没有保障,牵涉到环保、卫生、气象、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气象预警、环境监测、疾病防控等信息及时共享,联合研判风险,同步开展行动。各部门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高效应对复杂的环境健康挑战。
打好这场协同战,科技是关键支撑。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威胁,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极端天气到底对健康有多大影响?气候变暖会让传染病怎么变化?蚊子等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有哪些变化?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比如,更精准地预测哪些地方容易积水生蚊,更早地发现传染病传播的苗头。让科技帮我们看得更远、更准,才能让防控措施跑在风险前面,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
打好这场协同战,更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比如,“无蚊场所”不是单靠政府喷药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每个人的切实行动:随手倒掉一盆积水,积极参与社区的卫生大扫除,主动学习了解防蚊防病的知识并做好防护,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是守护环境健康的一分子,只有当政府、社会、个人都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织就一张细密牢固的全民健康防护网。
健康中国建设,根基扎在环境里,力量源于齐治理,未来成于共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环境做起,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共同筑牢健康防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