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执导的剧集,频频亮相近年“暑期档”。 3年前的夏天,杨阳执导的《梦华录》,让观众一脚踏入“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宋朝,看赵盼儿和姐妹们在东京汴梁的茶坊里开辟安身立命的天地;2023年夏天,《不完美受害人》由一宗性侵案展开,最终呈现一幅深刻的社会图景和一个人性“万花筒”;今年夏天,观众则跟着《凡人修仙传》中的山村少年韩立一起,从青牛镇五里沟的农家小院踏上仙途。
杨阳始终用镜头呈现“人”的本质,而她的创作履历又从不被任何一种类型框定:人物传记电视剧《牛玉琴的树》、家庭题材《牵手》、历史战争题材《记忆的证明》、医疗题材《心术》、玄幻题材《将夜》等。
杨阳总结,自己属于“跳跃赛道”。“一直创作不同的类型,这让我有一种经常‘归零’、总能‘重新做学生’的感觉:每接触一个新选题,都有一个重新学习、重新开始的状态,我比较喜欢这样,我不想自己在舒适圈变懒惰。”
无论讲述哪个时空的故事,杨阳的最终落点都是人的成长,透视人性。
杨阳多年来保持一个创作习惯:每部戏开机前,她必须要写好相当扎实、充分的“导演阐述”,完成后才能正式开机。
“《凡人修仙传》好像是一部公路片,路途遥远,地形复杂,每个部分独立成章……”电视剧播出之际,由杨阳撰写文案、担任配音的“导演阐述”视频也同步上线——她清晰、详细地讲述了韩立一路成长的关键节点和设计理念,堪称是加强版“剧情解说”。
在“导演阐述”视频里,杨阳将主角轮廓、精神底色等信息娓娓道来:“香喷喷的大饼卷着新鲜的大葱,全家人都舍不得吃,都给了他们的‘希望’——韩立,这便是凡人的生活,也是我们今天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凡人之心……这是我们的开场,非常短,但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是韩立的起点,是他与所有修仙世家出身的修仙者完全不同的地方。出身寒门的韩立,从小就养成了谨慎内敛、小心翼翼、注重现实的性格。”
为了写好阐述,2023年4月杨阳特意跑到庐山闭关3天3夜,从清晨写到天黑,然后直奔横店给主创们开会。“导演阐述就像建筑的蓝图,必须精确到让所有人知道这部剧最终要呈现什么。”
这份“建筑蓝图”里,藏着她最初被这个故事打动的质朴理由。“‘凡人’两个字,是《凡人修仙传》最打动我的地方。向往更好的生活,把自己变得更好,这是每个凡人的心愿。”杨阳说,韩立的修仙路,本质上是普通人的成长路。
剧中,少年韩立为了让家人摆脱贫困,前去七玄门参加入门考试。在考试“落榜”后,被墨大夫收入门下。随后几年,墨大夫得知韩立身具灵根后,逼他喝下毒药,以练成长春功四层为条件给予解药。后来墨大夫试图夺舍韩立,被反杀身亡。在墨大夫身上,韩立发现了修仙界的存在,踏上了修仙之路。
《凡人修仙传》开头聚焦青牛镇五里沟的韩立家;开篇讲述“3个人如何变成两个人,再变成一个人”,就让杨阳感到难度颇高,反复纠结一场简单戏份里所有人台词的先后顺序和状态。
拍《梦华录》时杨阳也会有这样的时刻,比如为了完美诠释好赵盼儿的“永安楼”开业戏份,杨阳把已经杀青的演员又请回来参与演绎。“要是觉得哪不好,我就吃不下睡不着,一定要把这个缺陷给补回来。”
《凡人修仙传》所诠释的人和自然关系充满思辨意味,反映了东方哲学中对自然的态度:一方面,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当面临自然的挑战时,人类也不应退缩,而是要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地与之抗争。
杨阳笃信,古装仙侠剧必须兼具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和现代认知,两者碰撞才能激荡出震撼人心的能量。
每次拍完一个戏,杨阳内心都会对自己说一句:“这是我遇到的最难的一个戏,后面都不怕了!”但是,当新戏开机,“硬仗”依旧,“没有一次是容易的考试”。
曾经在一口气读完《不完美受害人》剧本时,杨阳立马认定这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一场必须要打的仗,因为“这样的事离我们很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也不分国度,不分年代,是一个人类性的话题”。
古装仙侠剧习惯于“绿幕”棚拍,而杨阳对“实景”拍摄很执着。秉持“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美学定位,《凡人修仙传》剧组在浙江、新疆、贵州取景,其中为了塑造与世隔绝的秘境“神手谷”,在无人开发的山水间置景3个多月。此前杨阳拍《梦华录》时也曾去过多地,“我们也想通过古装剧向观众展现祖国的名山大川,延续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明的灿烂瑰宝。虽然辛苦,但我们乐在其中”。
“拍戏是人生的一部分,能够给我养料,带着我往前走。”杨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