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动态  → 娱乐动态
抗战剧大结局引观众落泪 《归队》用英雄群像讴歌抗联精神
浏览次数:25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字号
    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资助项目和“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电视剧《归队》正式在央视八套收官。抗联小队最终完成集结,老排长鲁长山、田小贵和兰花儿却悲壮牺牲,略显悲伤的结局让不少观众落泪。
   这部首次全面描绘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征程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以大开大合的叙事风格书写了东北抗联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矢志不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丽史诗。《归队》塑造的动人群像与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开创了同类题材在叙事上的内容创新。
   反常规选择“归队”主题
   《归队》编剧高满堂并不是第一次写东北抗战,早在“《闯关东》系列三部曲”中他就曾触及过东北抗战故事,并在多年前采风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在高满堂看来,抗战剧难写,“太多‘神剧’娱乐化了这段苦难历史,太多‘套路’叙事遮蔽了真实的人性光辉。”
   “如何突破?我的答案是:回到人本身,回到历史现场中具体的人的困境、选择和心灵轨迹。”高满堂并没有依循惯例去书写宏大的战场,而是选取了一个相对集中的视角,以一支东北抗战中被打散的抗联小队入手,去塑造“一组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人物群像”,“我们要在寻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思想的起伏,他们有过动摇、徘徊甚至逃避,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抉择,展开了这个关于信念与救赎的故事。”
   《归队》的主线剧情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以鲁长山为首的抗联小队在被打散后,分成了不同的小组,鲁长山和田小贵误入挖参的队伍,万福庆、高云虎和汤德远被抓入日本人的劳工营,兰花儿在探亲回家之后被林中的土匪营救。由于当时复杂的形势,小队众人并不能第一时间归队,而是各自开始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作为团队主心骨的鲁长山,也是归队精神的灵魂人物,他在归家后不久就重返战场,并一个个地找寻自己昔日的队友,践行着“归队”的诺言。高满堂认为,鲁长山的那句“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
   书写普通战士的热望与信仰
   在《归队》中,丰富而饱满的人物群像是该剧最为人称道的闪光处。《归队》在叙事上聚焦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灵困境和精神成长,用高满堂的话说,“英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艰难抉择中淬炼而成的。”在他看来,汤德远的内心挣扎与最终回归、兰花儿沉江前的悲壮抉择、高云虎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这些情节展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时刻”,而是最真实的人性光辉。
   剧中大量笔墨倾注到小队中个人的选择,无论是鲁长山归家后为断腿的儿子做拐杖,兰花儿与义匪头目小白马的相识相知,抑或是高云虎与大阔枝的江湖情谊,汤德远离开队伍后的优渥生活,都是每个个体的真实遭遇。当队伍被打散,战士回归普通人,他们已经有了回归普通生活的可能,并能够偏安一隅。《归队》最难得的就是细致入微地去呈现普通人的真实情感挣扎。面对唾手可得的“老婆孩子热炕头”,高云虎与汤德远面临的是相同的抉择处境,他们既有回归队伍的初心,又难以割舍小家庭中珍贵的温暖。面对尚有犹疑的队员,剧中队伍的其他成员从来没有放弃过彼此,鲁长山多次劝告汤德远归队,即使面对可能叛变的田小贵,小队成员也依然没有放弃过。
   该剧中一众演员的表演几乎都精准且动人。胡军在剧中成功出演了老大哥鲁长山,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复杂性,而田小贵、高云虎、万福庆、兰花儿等角色则生动而可敬,就连蒋欣、倪大红和林永健等人饰演的一众配角都各有独到之处。这些丰富而饱满的人物群像,共同构成了十四年东北抗战史中最普通也最生动的人民。正是这“打不死就打不散”的顽强意志,凝聚着东北抗联绝境中仍保持热望的信仰,最终书写出白山黑水中最动人的抗战篇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看来,《归队》呈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归队”,它让人们看见普通人如何成为民族脊梁,看见信仰如何在绝境中闪光,“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中,《归队》完成了从荧屏叙事到精神召唤的跃迁,也为当代抗战题材提供了一个有厚度、有温度的新范本。”(北京日报记者 李夏至)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13516438342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