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大展——《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来自合肥的“顶流”科研成果首次以艺术化方式集体亮相北京,让前沿能源科技与当代艺术在同一空间对话。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展出了包括EAST真空室遥操作系统在内的一系列重量级科研成果。这套源自合肥科学岛的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核聚变装置远程维护能力的国家,被誉为“人造太阳”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展览同时呈现了我国首台托卡马克装置、KT-5小型托卡马克等珍贵科研设备,串联起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关键节点。
走进展厅,巨型装置《闪电》以特斯拉线圈的电弧与轰鸣点燃现场,《海》以50吨人造海水呈现能源潜力,《造太阳》则通过光纤与聚光创造出直径5米的“人造太阳”,与观众形成强烈互动。
“科学可以是生活里的光。”一位观众在“人造太阳”前感叹。现场观众举起手机不断拍摄,孩子们追问、大学生讨论、年长者凝视,展厅氛围热烈。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表示:“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艺术是人类感知的核心方式。本次展览直面时代命题,让理性与感性交汇,为未来能源路径提供想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学院高级工程师卫子安在展厅讲解“极光一号”行星极光模拟装置时,被观众层层围住。他说:“这样的展览让公众真正走进实验室之外,理解聚变科学的意义。”
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更是合肥科研成果的一次全国展示。
作为中国聚变科研的重镇,合肥从上世纪70年代启动磁约束聚变研究,到如今EAST等“国之重器”持续突破,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启动总装,已经成为全球聚变研究的重要高地。
“能源与文明的关系,就是科技与未来的关系。”展览首席策展人张兆宏说,正是合肥科研的厚重积累,让这场“制造太阳”的展览从合肥走到北京,并将巡展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