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州稻渔科技小院成功获批中国农技协2025年第二批科技小院。这是宣城宣州区继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后,成功创建的第二家国家级科技小院,标志着宣州区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宣州区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引擎。 科技成果显著,辐射带动效益突出。宣州稻渔科技小院于2023年由上海海洋大学与宣州区合作共建,以“虾稻共生”为核心,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其中,“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水产养殖重点主推技术,实现了宣城市农业技术在全国推广案例中“零的突破”。2024年,宣州稻渔科技小院研发的“六月黄+水稻”轮作与共生技术、“小龙虾-水稻-早熟蟹”模式再获认可,被纳入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潜力。截至目前,宣州区三家科技小院已累计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多项技术被列为部省级主推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零距离服务,“技术靠山”获农民赞誉。科技小院推行“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服务模式,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长期驻扎生产一线,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示范田建设及24小时线上答疑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测土配方、病害防治、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农户们表示:“以前施肥靠感觉,现在靠数据,成本降了、产量高了”“拍张病害照片发到微信群,马上就有专家回应”“物联网系统让种田不再‘猜谜’”。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成了洪林镇农户眼中随叫随到的“自家人”和值得信赖的“技术靠山”。
带动产业升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目前,宣州稻渔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已覆盖宣州区5万余亩稻田,成功带动330余户农户实现转型,亩均增收超过2500元,推动形成总产值1.5亿元的稻渔综合种养生态产业。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也为宣州区跻身全省“养殖十强县”、入选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提供了坚实支撑。
未来,我区将按照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科技小院各项建设工作,建强产学研用融合平台,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速稻渔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