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本医保根基,实现应保尽保。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截至9月,全市职工参保40.19万人,城乡居民参保481.65万人,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9.87%。通过优化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政策,将城乡居民普通门诊报销范围由参保县域内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扩大至市域内定点基层医疗机构,下调城乡居民住院省内异地就医报销起付线,降低部分医保目录项目个人先行自付比例,进一步减轻患者医保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扩大基本医保段报销受益面。目前,全市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52%和72.19%,不断增强基本医保主体作用。
强化大病保险保障,破解因病致贫。持续巩固完善大病保险保障政策,发挥好大病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有益补充作用。建立大病保险倾斜支付机制,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较普通参保居民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取消封顶线。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发生的符合药品法定适应症的门诊或住院合规罕见病药品费用,开通大病保险单行支付渠道,支付金额计入年度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截至9月,全市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4.20%,切实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负担。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兜牢民生底线。健全精准识别、分类资助、动态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进行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进行定额资助。截至9月,全市医疗救助资金共资助28.73万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参保金额9605.46万元,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参保全覆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通过慢特病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和申请救助等多种形式对低收入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实行“一站式”救助。目前,全市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合规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分别为90%、75%、60%,确保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商业保险有效衔接,保障更有力度。聚焦政策衔接、精准识别、服务优化等关键环节,创新构建“医保+商保+社会救助”协同机制,联合市民政局和市红十字会筛查资助困难群众2941人参加2025年度“安徽惠民保”,落实资助资金39.63万元。截至9月,受资助参保人员共享受赔付120人次,获得理赔123.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