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信息  → 图文信息
【七夕】听非遗传人讲徽帮裁缝 了解可以传三代的手工嫁衣
浏览次数:474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7日  【字号

    “四目缓缓对,羞眸浅浅藏。从此天涯与子无忧去,清风执手相伴归。”过去,很多女子出阁的嫁衣多由自己从小缝制,直到出嫁前才完成,一针一线都寄托她对幸福婚姻的期待。

  如今,在很多民间手工艺人的传承与发扬下,龙凤褂、秀禾、小凤仙、旗袍等都添加了现代元素,不仅象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双成对,或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其图案本身也很有现代感和设计感。

  今天是七夕情人节,记者为您介绍一位省级非遗传人,也是中华老字号“徽帮裁缝店铺”的掌柜王俊。他30多年坚持不懈做中式礼服,沿袭传统婚俗,创新徽帮裁缝,从精细的量体裁衣开始,传承着现代匠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爷孙三代百年裁缝 独创“四功十六诀”技艺

  花几十块钱手工费就可以定做一套徽帮洋服,在民国时期绝对是一件很高逼格的事儿。

  百年以来,这个价格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并不便宜,但却曾让北大教授胡适、徽班梨园名角小玲珑等名人对此“魂牵梦绕”,也曾让现代名家蒋光陵、韩再芬等至今上门量身定做,还让一些“土豪”企业家因订单排满而被婉拒。

  一裘复古装扮,与满目徽元素的工作室相得益彰,没有故作老成的态度,也没有附庸风雅的刻意,只有扑面而来的低调与内敛——

  记者采访王俊时,这个47岁的中年老板正在店里给顾客量尺寸。“徽帮技艺是靠师徒间言传身教,凭悟性才能掌握,其作品既是实用服装又堪称为工艺精品。”王俊告诉记者,“在度身定制方面,徽帮技艺能够按照顾客的体形特征,通过量体裁剪和试样补正,弥补顾客的体型缺陷,如含胸、塌肩等。”

  王俊从20岁开始做衣服一直到现在,承袭着百年徽帮裁缝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对于当前徽派服装的造型设计、现代工艺流程有着非常专业的研究,尝试在传统徽派款式上加以改良。

  说起徽帮裁缝,要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徽仁洋服”。当年,一位来自绩溪的年轻人与同乡好友、徽州儒商胡学仁,在上海合股开办“徽仁洋服”店,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社会名流前来登门订制,名声大噪。这个年轻人就是王俊的爷爷王允茂,曾在徽州地区非常著名。

  当年“徽仁洋服”在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安庆等地开设分店,一直到新中国解放,社会动荡下,“徽仁洋服”店才不得以选择停业。

  王允茂关店之后就来到合肥养老。每天他都要绕着寿春路护城河散步。王俊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的爷爷一直没有停止对裁缝技艺的钻研。他一口气可以报出几百个尺寸和工具。在长期的工作历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艺体系,总结为“四功、六针、九法、十六诀”。这一套经验对现今的徽派手工制衣来说都是一段宝贵的财富。

  “徽仁洋服”店面关闭的那些年,家中虽然有子女从事服装工作,但并没有人专门师承王允茂。王俊经常看到坐在河边的爷爷一个人无奈、失落的背景,感到很心酸。

  爷爷去世后,20岁的王俊从部队转业回来,放弃了安置的事业单位工作,自学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1992年,王俊在合肥重新扛起“徽仁洋服”的旗帜,注册了“徽帮裁缝”的品牌商标。

  师承爷爷徽派理念 立志一生只做手工裁缝

  起初只是为了实现爷爷的遗愿,但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王俊逐渐深深爱上了这份事业。

  创业初期,“徽仁洋服”的那一批客户都慢慢老去,知道“徽仁洋服”的客人都越来越少,一年能做的嫁衣只有三四套,店面维持可以说举步维艰。

  王俊表示,之所以将“徽仁洋服”更名为“徽帮裁缝”,是因为他想在传承爷爷徽派旗袍西装的理念基础上,结合安徽实际,制作出属于徽州人自己的衣服。但不变的依旧是徽州文化内核。

  诸多的徽派元素中,王俊钟爱广玉兰。他说,这些小而美的徽州元素镶嵌在喜服、嫁衣、秀禾、敬酒服等礼服上,内敛低调又不失大气,很符合徽州新娘一直以来的气质和底蕴。此外,他也是盘扣技艺传人,其制作的盘扣寓意美好,给了不少喜服以点睛。其中最贵的一件手工嫁衣高达17万。

  “徽仁洋服”手工技艺在制作中讲究“四功、六针、九法”,传承中的王俊团队也不例外。令王俊感到钦佩的是,爷爷那一代手艺人之所以能将“徽仁洋服”做到名噪一时,独树一帜,背后也是甘坐冷板凳,耐得住无数寂寞的精神。

  做衣服的过程是很孤独的。自创立以来,“徽仁洋服”以考究的量体裁衣、精湛的制作技艺提供品质上乘的服装,一直都是徽派文化精致生活的象征。一些政商界名流都是“徽仁洋服”的常客。

  历经百余载,以“徽仁洋服”延伸而来的“徽帮裁缝”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俊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每一针每一线每一个盘扣每一个图案都是一个人完成。整件衣服95%必须是纯手工缝制制作。每一个工艺师、每一道工序都是把每一件衣服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在做。

  传统与当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徽派嫁衣

  如今,徽州地区很多沿袭了上千年的技艺风俗都随着岁月流逝失去了传承的中坚力量。目前,全省致力传承徽帮裁缝的人仅有王俊。而王俊的徽帮裁缝技艺也可以说全国翘楚。

  王俊说,因为民间手工裁缝越来越少,一些传统服饰爱好者经常登门找他做衣服。特别是一些政商界名人经常花重金请他设计手工衣服。有的衣服2万到十几万不等。过去一年只能做四套喜衣,现在一年能做三四十套。

  以前有一个女企业家在他们这选了一件很贵的旗袍,但是裁缝老师不愿意给她做,而是根据她的气质挑选了一件很适合她又价格适中的绿色旗袍,穿上去之后出席活动广受好评。王俊说,人们往往会选择最好的东西,而我们往往会推荐给你最适合的。

  自创立以来,关于旗袍的故事也有很多。前不久,一个20多岁的姑娘纪小姐找上门来给即将过九十大寿的爷爷奶奶做衣服。王俊被姑娘的孝心和诚意所打动,亲自上门给老人家量衣服。当姑娘的爷爷奶奶穿上他亲自手工缝制的礼服时,奶奶激动用苏州话说道,“这种刺绣的衣服真的很久没有见到了,太亲切了!”

  好东西只给懂的人传。相比于机械化的流水化制作,手工制作的华服有着更近人情的温度。在王俊看来,将手艺传承下去最大的难处在于,这是一门真正需要慢功夫才能做出来的细活。而徽帮裁缝骨子里流淌着徽州人的踏实和坚持。王俊相信,坚持传统手工艺,一定会做出极具东方风韵的喜服。

  “我们现在都在说工匠精神,但其实工匠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技艺面临失传。”王俊说,这些记忆文化有的已经传承了百年,甚至千年,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消失。

  王俊曾经为纪念爷爷写过一篇文章,“窗里陈列着爷爷的老物件,几个满身铜绿的青铜熨斗,一个火烤熨斗,一把裹着布条的大剪刀,却唯独少了那把沉重黄亮的古董铜尺……”

  在中国传统手工服饰制作流派中,徽帮裁缝占据重要一席。在王俊的心里,把传统艺术再设计付诸实践,致力于将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美学的东方华服带给大家,需要慢节奏,但是他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是爷爷的心愿,也是他这一生的事业。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4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0551-65693435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